close

 




 


法門名義集(4)


賢聖品法門名義第五


 


七種學人: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


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是小乘七種學人也。


修而未至,名之為向。修之已至,名之為果。


此七種人於小乘法果行未滿,進趣未息,故名學人。


唯阿羅漢於小乘果滿,更無進趣之學,故名無學。


若大乘法中,唯佛是無學。


四沙門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須陀洹者中國音也,此云修習無漏,亦名逆流,或云解債。


初果聖人得無我解,永斷見諦有漏惑盡,故名修習無漏。


既有無漏真解,能永背生死,故云逆流,逆生死流也。


以其無漏力強能排三塗等苦故,立解三塗債也。


斯陀含者,果頓盡修道惑細三人共除,就欲界修道煩惱分為九品,


前六為麤,後三為細,斯陀含人斷前六品。


正後三微住在三品薄中,故立住薄,存彼語音故名斯陀含。


阿那含者,亦是西音,此云不還,亦名出淤泥。


既斷欲界惑盡,上生二界,一去不返,故名不還。


欲界煩惱猶如淤泥,如得永離故云出欲淤泥,


存彼西音故名阿那含。


阿羅漢者,此云應供,亦名殺賊,或言不生。


智斷具足,湛受物供故名應供。


三界煩惱劫人功德,羅漢除之已盡,故名殺賊。


煩惱既盡業種復燋,於三界地中更不受生存,彼語音名阿羅漢。


二種辟支佛:一者出無佛世,獨悟非常思惟得道,名為緣覺辟支。


二者值佛為說十二因緣之法,觀因緣之理而得悟道,


名為聲聞辟支。


於三乘中此為中乘,亦得有餘、無餘二種涅槃。


辟支佛者此云緣覺,辟支者此言緣,佛者此言覺。


菩薩摩訶薩乘:菩薩此云道心眾生,摩訶薩此云大道心眾生。


此人發心求佛,自利利人,六度行滿,修佛相好,學佛威儀。


於三乘別教中,此是大乘。


十信菩薩:此是習種性前外凡之位,三乘諸人捨本別習,迴心向大起十心:


一信心:信佛慶住大乘,歸宗不二決定無疑。


二念心:於六念處憶念不忘。


三精進心:如念而行勤修正觀。


四慧心:還觀人法二種無我。


五無定心:解空處寂止心理靜。


六不退心:正觀兩融心不退後。


七迴向心:善會平等迴向於捨。


八護法心:解理堅固受持不壞。


九戒心:善護身口意業齋淨。


十願心:以三業之善正求菩提,故曰願心。


習種性有十住菩薩:此是內凡下品三賢初位:


一發心住:始從凡境發無上道心,歷奉眾聖廣多聞慧,始入空界住性位,


由彼發心而得此住。


二治地住:更起勝解淨治八萬四千法門,離諸塵穢,心地清顯。


三修行住:善觀諸法對治之門,慧照逾明解心涉境修種覺,故曰修行住。


四生貴住:理解勝還生在真如法性理寂種清淨,故曰生貴住。


五方便具足住:涉有空福智相資,善行無滯萬解普還,故曰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得般若真解安心正理,故曰正心住。


七不退住:空有不二,得堅固真解,故曰不退住。


八童真住:從發心以來遠離二邊,不起煩惱,長養真解,契同無生,


得佛法分,故曰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既從法化生,得佛法分故,能治真宗令菩提立,


名曰法王子住。


十灌頂住:觀達真宗理照逾淨,解滿最上,故曰灌頂住。


性種性有十行菩薩:此是三賢位之中品


一歡喜行:前觀解既滿,今如解而得自行化人,離於邪倒慶子除得之利,


故曰歡喜行。


二饒益行:自利行既轉深,利他行彌廣,故曰饒益行。


三無嗔恨行:既善利他,慈悲喜捨怨親平等憎愛無二,故曰無嗔恨行。


四無盡行:以無厭心度人不倦,利行增進無休無息,故曰無盡行。


五離癡亂行:雖行有為以度眾生,而無我人之相,為不無昭所惑,


心心不離,念佛三昧,故曰斷癡亂行。


六善現行:心常在空而現行慈悲化物同己,故曰善現行。


七無著行:心空不住於無,行有不染相,靜亂俱遊無滯無礙,


故曰無著行。


八尊重行:當行於有無而有無所動不正以等行諸法,一切皆如無可種棄,


重法心成,故曰尊重行。


九善法行:既自善行於法,而以此法授人,動成物軌,故曰善法行。


十真實行:於真諦自利行成行,於俗諦利他行,真不棄於俗,


不乖於其偽曰真,非虛稱實,故曰真實行。


道種性有十迴向:亦名解行地,三賢位之內凡之上品


一救護一切眾生相迴向:


菩薩攝無為眾生不合住空,攝有為眾生不令著俗,


皆迴邪倒而向正道,故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二者不壞迴向:


有則有為所不礙,迴無為而向有為,則無為所不俱,有無俱通,


則行成莫毀,故曰不壞迴向。


三等一切佛迴向:


若行有為平等圓通,則與三世諸佛同行菩提,故曰等一切佛迴向。


四至一切處迴向:


若能通行一切諸法實際之處,故曰至一切處迴向。


五無盡功德藏迴向:


既至一切諸法實際,故能依實而成行,蘊積集眾善利潤無窮,


故曰無盡功德藏迴向。


六順平等善根迴向:


即以無盡平等之善出生增益,故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隨順等觀一切善生眾彌廣,故能平等津道法界眾生,


故曰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八如相迴向:


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


夫如者不二不異,如此道相無不融,故曰如相迴向。


九無著無縛解脫迴向:


眾生即如,本來無縛也,如如即眾生,則如無可著也。


此道妙通,則無所羈礙,故曰無縛無著解迴向。


十法界無礙迴向:


既達一切諸法皆是真如實相,故其縛通非可限極,


故目法界無礙迴向。


自此以前三十心是地前三賢之位,用三品伏忍除伏我相,相心不起,


行善調順,得名為賢。既未永斷我相,故名內凡夫。


若作無相觀行猶有相關,故在世間之位。


聖種性有十地菩薩:自此以後是出間聖人之位


初歡喜地:


始出凡境初登聖境,慶心內融悅情外發,


故地持論云:初證聖處多生歡喜,故名歡喜地。


用聞思修慧為加行智,斷凡夫我性無明,證遍滿功德檀波羅蜜增上。


二離垢地:


妙修中道芸除法垢,故名離垢地。


以加行智斷於諸眾生起邪行無明盡,證最勝功德戒波羅蜜為增上。


三明地:隨聞思修照法顯現,故名明地。


以加行智斷心遲苦聞思修忘失無明盡,證勝流功德忍波羅蜜為增上。


自此以前三地總修大乘三摩提


(斷闡提不信習氣障方便生死果報云得大淨果也)


四炎地:


定既內明發惠外照,妄偽之法於前寂滅,故名炎地。


以加行智斷微細煩惱行共生身見無明盡,


證無攝功德精進波羅蜜為增上。


五難勝地:


得出世間智方便善功能度難度,故名難勝地。


以加行智斷於下乘般涅槃無明盡,證無異功德禪波羅為增上。


六現前地:


大智現前地,以加行智斷麤行相無明盡,


證無染淨功德般若波羅蜜為增上。


自此以前三地總修集福德生三摩提


(斷外道著我集氣障因緣生死果報云得大樂果)


七遠行地:


照法見空,於有不著,照空見法,於空不證,


乃超越有九世二乘世間道,故名遠行地。


以加行智斷細相行無明盡,證無分別功德方便波羅蜜為增上。


八不動地:


報行純熟無明無間,故名不動地。


以加行智斷於無明作功用心無明盡,證不咸功德願波羅蜜為增上。


九善慧地:


色難擁已窮心滯復盡,無礙力說法成就利行,故名善慧地。


以加行智斷利益眾生事不由功用無明盡,


證智自在依心功德力波羅蜜為增上。


自此以前三地總修賢護三摩提


(斷聲聞自利習氣障有生死果報云得大我果)


十法雲地:


自以取得無邊善法普益蒼生,悲覆若雲,法澤如雨,


能令善根開敷道耳滋義,故地論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名法雲地。


以加行智斷於諸法中不得自在無明盡,


證業因在依心功德智波羅蜜增上。


此之一切地修首楞伽三摩提(斷獨覺自愛習氣障無有生死報云得大常果)


十一等覺地:


體冥大寂安心平等,照齋種智一相無二,故名等覺地,亦名無垢地。


斷煩惱垢習皆盡,故名金剛心斷無明住地。


十二妙覺地:


圓照內融窮鑒法性體無修始窮微盡極,故曰妙覺,亦名佛地。


種智現前無上菩提,金剛以後至極常果前等覺住中,


斷煩惱習除生死盡,名無礙道。


今於此地得菩提證涅槃果外之果,名解脫道。


四十二賢聖:十解、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地、妙覺地,


總合而數為四十二賢聖


十二住地:


種性住(十解十行是也),解行住(十迴向是),歡喜行(初地是)


增上戒(二地是),增上意住(三地是),道品相應增上惠住(四地是)


諦相應增上慧住(五地是),緣起相應增上惠住(六地是)


有行有開發無相住(七地是),無行無開發無相住(八地是)


無得住(九地是),最上菩薩住(十地是)


菩薩是菩薩地位,名之為住。又行德堅固,名之為住。


住別不同,有此十二。


維摩經云:我心此室十有二年者,謂十二住為十二年,


非世間十二月之年。


大乘四向四果


須陀洹向:地前三賢菩薩是。


大乘須陀洹向須陀洹果:初歡喜地菩薩是。


大乘須陀洹果斯陀含向:二地四地五地菩薩是。


大乘斯陀含向斯陀含果:第六地菩薩是。


大乘斯陀含果阿那含向:第七地菩薩是。


阿那含果:第八地菩薩是。


阿羅漢向:第九地菩薩是。


阿羅漢果:第十地菩薩是。


佛是大乘羅漢果,但十地與佛同住究竟地,故得羅漢果名。


四位:一者願樂位。二者見位。三者修位。四者究竟位。


願樂位:地前三十心菩薩總名願樂位。


但以此智知法身,未以證智見真如,以求欲見故名願樂。


十信菩薩猶受三界分段生死,分覺生空觀,對治闡提不信障,


斷四住地煩惱,盡分段生死果報,云方入十解之位。


十解菩薩生空觀成就,對治外道著我障。


十行菩薩分作法空觀,修自利利他行,對治聲聞自利障。


十迴向菩薩作法空觀成,起大悲願力乘形六道教化眾生,


對治獨覺自愛障。


此地前三十心菩薩對治四種障,但除正使,未治習氣,


十地菩薩始斷其習,次第於十地名下已錄。


見位:為得入初地見本身中真如佛性故名見位。


修位:從二地至七地修位猶有功用而修其行。


究竟位:從八地至十地名究竟位,不修功用,其心運運還至佛果。


 


釋法云編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ihfazhan 的頭像
    shihfazhan

    佛頂寺 釋法湛

    shihfazh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