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善同歸集卷六(8)
問:名因義立,義假名詮,既立假名,其義何述?
答:第一理事無閡者,理則無為,事則有為。終日為而未嘗有為,終日不為而未嘗無為。為與無為,非一非異,同法性源,等虛空界。若云是一,仁王經說:「諸菩薩有為功德無為功德皆悉成就。」若但是一,不應說有二種功德。若云是異,般若經云:「不得離有為說無為,不得離無為說有為。」是以理事相即非斷非常,起滅同時無閡雙現。
第二權實雙行者,實則真際,權則化門。從真際而起化,實外無權;因事跡而得本,權外無實。常冥一旨無閡雙行,遮照同時理量齊現。
第三二諦並陳者,諸佛常依二諦說法,何以故?俗是真詮,了俗無性,即是真諦。故云:「若不得俗諦,不得第一義。」所以真不待立而常現,俗不待遣而自空。二諦雙存如同波水,水窮波末波水同時,波徹水源動濕一際。
第四性相融即者,無量義經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所言法者,即是真心。從一真心具不變隨緣二義,不變是性,隨緣是相。性是相之體,相是性之用。以不了根源,則妄生諍論。如今毀相者,是不識心之用;毀性者,是不識心之體。若能融通,取捨俱息。
第五體用自在者,體即法性之理,用乃智應之事。舉體全用,用即非一;舉用全體,體即非異。即體之用不閡用,即用之體不失體。所以一味雙分,自在無閡。
第六空有相成者,且夫一切萬法本無定相,互成互壞相攝相資。空因有立,緣生故性空;有假空成,無性故緣起。因義顯別隨見成差,迷之則萬狀不同,悟之則三乘不異。何者?且如有之一法,小乘見是實色;初教觀為幻有;終教則色空無閡,以空不守自性隨緣成諸有故,頓教見一切色法無非真性;圓教見是無盡法界,若如是融通,即成真空妙有。有能顯萬德,空能成一切。
第七正助兼修者,正即是主,助即是伴。因伴成主,無助即正終不圓;從主得伴,無正則助無由立。是以主伴相成,正助兼備。亦是止觀雙運,隱顯互興。內外更資,乘戒兼急。
第八同異一際者,同則據理不變,異則約事隨緣。所以不變故乃能隨緣,隨緣故所以不變。秖為不異而成異事,不同而立同門。若異則壞於異,以失體故;若同則不成同,以無用故。所以同無同而異,異無異而同。各執即落斷常,雙融即成佛法。故經云:「奇哉世尊!於無異法中而說諸法異。」
第九修性不二者,本有曰性,非從觀成,今顯曰修,因智而現。由修顯本有之性,因性發今日之修。全性成修,全修成性。修性無二,因緣似分。
第十因果無差者,因從果起,果滿則乃成因;果逐因生,因圓則能立果。事分前後,理即同時。相助相酬,業用無失。
問:此集所申,當何等機?得何等利?
答:自他兼利,頓漸俱收。自利者,助道之圓門,修行之玄鏡;利他者,滯真之皎日,二見之良醫。頓行者,不違性起之門,能成法界之行;漸進者,免廢方便之教,終歸究竟之乘。若信之者,則稟佛言;若毀之者,則謗佛意。信毀交報,因果歷然。略述教海之一塵,普施法界之含識,願弘正道,用報佛恩。頌曰:
菩提無發而發 佛道無求故求
妙用無行而行 真智無作而作
興悲悟其同體 行慈深入無緣
無所捨而行檀 無所持而具戒
修進了無所起 習忍達無所傷
般若悟境無生 禪定知心無住
鑒無身而具相 證無說而談詮
建立水月道場 莊嚴性空世界
羅列幻化供具 供養影響如來
懺悔罪性本空 勸請法身常住
迴向了無所得 隨喜福等真如
讚歎彼我虛玄 發願能所平等
禮拜影現法會 行道足躡虛空
焚香妙達無生 誦經深通實相
散華顯諸無著 彈指以表去塵
施為谷響度門 修習空華萬行
深入緣生性海 常遊如幻法門
誓斷無染塵勞 願生惟心淨土
履踐實際理地 出入無得觀門
降伏鏡像魔軍 大作夢中佛事
廣度如化含識 同證寂滅菩提
萬善同歸集卷第六終
釋法云編排
留言列表